苏州毛线批发联盟

一双温暖的手,一颗工匠的心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曾说,

“手艺人靠的是手,

手上就必得有绝活。”


人与动物的分离就是从“手”开始的,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艺为业的人,通常被称为“手艺人”。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是千年农耕社会留下来的古训。手艺人组成的三百六十行,丰富了物质生活,推动着社会发展。



他们灵动美妙的手指穿越材料之间,手的力量在一动一静之间完美呈现;手的背后,则是一个个平凡的民间艺人在演绎他们的手艺故事。这双手,或许长满干茧,也许弯曲不直,却缔造出属于中国匠人的荣耀!


拉坯的手


云南建水碗窑村,76岁的陈绍康是年龄最大的建水陶制陶人。他13岁开始学习拉坯,60多年过去,如今已白发苍苍,但仍然干劲十足,他说:“我现在一天还能拉20个坯,宝刀不老。”


玩黑泥的手



见惯了黄泥拉坯,来看看黑泥。17岁初中毕业,张文亮就开始学习制作平定刻花瓷,成为了专职“玩黑泥的人”。“一坩二压三筛土,四踩五捏六入炉,七煽八杈九熏烤,十分质量十分苦。”他跟父亲学会了黑釉配料,跟大爷学会了烧窑,跟舅父学会了手工拉坯。黑色的泥土“染”花了他的手,指头却依然是轻巧的、灵动的。


做鸟笼的手



60多岁的刘子元,制作的微型鸟笼直径最小的仅有15mm,工艺精湛,令人惊叹。但由于患风湿20多年,刘老双手的10根手指早已严重变形,只有拇指和食指可以正常活动。制作这些微型鸟笼,细若头发的笼丝,要拉百次,每次拉丝他都要忍受风湿带来的疼痛。


制鼓的手



刨木片、箍鼓身、蒙鼓面……作为彭氏传统手工制鼓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彭招波老人的手,黝黑精瘦,关节突出,这正是长期制鼓反复拉伸绳子留下的。即便随儿子进城安家,他也一个不落地带上了所有制鼓工具。只要有人订制,他便操刀献艺,自己也能乐上好一阵子。“只要有人需要,我都会做,直到拿不动刨刀了。”


雕龙头杖的手


 

从40岁那年迷上雕龙头拐杖至今,陈正松共雕了上千根拐杖。如今,他不画稿,拿到一块木头,看一眼形状和天然纹理,适合雕刻什么样的龙头,心里就有数了。拙木一块,从他的手中却能龙头跃然而起,拿着刻刀,沾着刨花的手,比千万人更懂年轮。


打剪刀的手



安徽泾县丁家桥镇后山村,68岁的张尚志是唯一一位还在打制剪刀的手艺人。打一把正宗的后山剪刀,要经历24道工序,锤打1000多次才能完成。张尚志早上6点到作坊,晚上6点才回家。这种习惯,他保持了整整50年。


张箩的手



白明印是行走在太行山下的普通张箩人。这种传统的筛面粉工具越来越少,需要修补的就更少了。把破了口子的箩网拆下来,固定在箩圈上,绷直,用小钉子固定,一个箩就修好了。张箩人总是在路上,一路修箩补簸箕,靠手上功夫养活一家人。


制伞的手



从媒体人转型做雨伞,贾勇投笔从艺的路走了12年。双手早已布满老茧,沧桑无限。


做油纸伞的手



在云南荥阳村,还有4个人做油纸伞,80多岁的郑家朝是手艺最精良的人。他选的竹子一定要直,桐油一定要熬上一整天,伞骨、伞头和伞眼都是亲手车出来的,包括最后一道工序盖印。郑老做一把油纸伞需要4~5天时间,售价15元。


开脸的手



徐家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木版年画第六代传人。靠着家传的一把雕刀、一套雕版、一卷画稿和一枚“德和泰”印鉴,他在数十年的落寞中印出梁平年画的复苏,也在一道道工序里复活了老辈的记忆。梁平木版年画最独特的一招就是套印完后的点彩,又叫开脸。徐家辉这一点,就决定了人物的喜怒哀乐。


做油货的手



油货,长沙人的传统早餐,除了油条,还有馓子、香油饼等。人到中年的陈国元和妻子彭婉林每天清晨在长沙市中心背街的箱子里开店,现场做馓子是他们的绝活。刷上油的面条被陈国元缠在手上,像翻毛线一样不断拉伸、收拢。放进油锅里炸好后,馓子呈扇形,能摆成一个圈。


斫琴的手



裴金宝或许算是当今苏州惟一既能弹琴又能制琴的人,以木斫琴,仿古断纹,也修复诸多唐宋古琴。他不仅制琴、修琴,还传琴,倾心向社会各阶层的爱琴人传授琴艺,教授、在校大学生、小学生、园林工作者……他从不管其来自何方,只要有颗爱琴的心,便执手相教,无私传授,真正做到心手相传。



世界是浮躁的,

但手艺人是安静的。

他们从不问什么是“工匠精神”,

却默默地用双手

承载着这个国家的温度。


提起手艺人,人们马上想到的显然是陶工、铁匠、织工、木匠、厨子、乐手等等,然而“手艺人”的定义是相当宽泛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娴于一技,都可以被称为“手艺人”。哪怕擅长的是开方抓药、土木工程或信息产业,都能纳入“手艺人”之列。


制香



柳编


纳鞋底



木匠



画糖人




弹棉花




竹编



修钟表




剃头




修鞋




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曾在《民艺论》里说到:“当今的时代正在急剧的变化着,所有的事物也许会匆匆流逝。时、心及物都迅速地成为过去。因循守旧的重荷而使之沉沦,而在我们的面前一切又重新翻转过来。未来是新的,过去也是新的。原先习惯的世界现在是不可思议的世界。在我们的眼前,印象深刻的是再次回归平凡的事物。如同被擦过的镜子一般,照出来的都是新而鲜亮。”



是啊,世界慢慢变得嘈杂,

但即使世界再嘈杂,

匠人的内心,

必须是安静、安定的。

面对大自然赠予的素材,

得先成就它,

才有可能成就自我。


虽然手艺人往往意味着“汗水、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完美、质量保证”。所以我们宁愿这样,也必须这样,也一直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乐此不疲。




专注做点东西,

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

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