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鲜创意 微信:xianchuangyi888
▼
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每个人,
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
···
辛巴奶奶
并不是白发苍苍的,
奶奶辈人物。
取这个名字是因为,
她儿子捡来的流浪猫叫辛巴。
她本名叫杨劼,
曾在央视工作过12年。
创作过很多耳熟能详的电视节目,
比如《梦想中国》《非常6+1》。
46岁之时,
她早已坐上央视主编的位置。
但工作越辉煌,
她越觉得失去自己。
原本努力工作,
是为了好好生活,
可是后来,
却让工作,
占据了大部分生活。
不顾别人的劝阻,
她毅然辞职。
在家里慢悠悠鼓捣起来,
自己真正喜爱的事。
花几个小时,
给家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花几天,
研究一种食物的做法。
养几盆美丽的花,
一个品种一个品种的,
熟络它的种植规律。
她还学起古筝,
做起衣服。
后来又遇到编织,
开始和钩针毛线打交道。
将毛线缠在针上,
挑在指尖,
在手指的灵活舞动下,
成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图案。
一针针,一线线,
重复着,再重复……
一坐几十分钟,
甚至几个小时。
这钩的过程,
连她自己都说,
“刚开始的时候,
如果一味说享受,
那不是实话。”
当最初的新奇劲儿过去,
剩下的不仅是枯燥无味,
更是一件半成品,
做不做下去的痛苦纠结。
但辛巴奶奶有对编织的,
真挚热爱和强烈的,
探寻其神秘的渴望。
她去网上搜各种编织图,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研究编织高人的博客,一篇篇文章从头看到尾。各种各样的编织技巧、编织流行趋势、线材的种类及特点,以及每个国家的不同编织风格,都让她大开眼界。
而后跟着一针针练习,
怕脑子记不清针法,
就把针法详细写在纸上。
耐着单调、寂静,
一点点的积累,
出错改错,
甚至要全部拆完,
从头开始……
偶尔会焦虑和灰心,
但对结果的渴望,
支持着她继续走下去,
最终从容不迫。
后来她又摸索着创新,
在款式选材搭配上面,
都有自己的独特味道。
一次,
辛巴奶奶把自己的作品图片,
发在微博上,
引来很多人的追捧,
有人要买、有人要学。
编织品越来越多,
老放着也不是一个事。
如果能够售出,
未必不是它们的一个好归宿。
但她的主要诉求,
并不是卖产品,
而是想展示编织这门手艺,
想让喜欢的人,
也能够体会其中的乐趣。
她开始教编织,
但周围人并不看好,
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人,
系统的来做这件事情。
没有可借鉴的模式,
一切只能自己摸索。
她买来所有能够买到的编织入门书,
再一次学习研究,
怎样深入浅出讲清楚,
编织的内在逻辑。
并不单单针对一件编织品,
她希望自己可以做到,
授人以渔。
她还设计出一本《编织光阴》,分结绳记事、寸尺之间、编织日课、随记随画、败线手账五个版块,来帮助学生们,记录每一件作品的历程。
从第一期的三五个人,
到后来人数越来越多,
现在辛巴奶奶每周都要开课,
每次来的至少十几个人。
“可以没有基础,
但要喜欢。”
是辛巴奶奶对学生的唯一要求。
唯有喜欢,才可以坚持。
一位准妈妈在生产前,
曾挺着肚子,
来这里学习。
孩子出生后,
她迫不及待又要过来。
4个半小时的长课,
她说带着母亲和宝宝一起去,
母亲帮忙照看婴儿,
宝宝饿了,
她就喂下奶,
然后接着学。
“婉而围几坐,女子三五人。左手善挑线,右指喜执针。辫子又枣花,笑谑邻可闻。线尽钩物出,连缀生美纹。莫笑败线痴,巧手蕙心真。”这是辛巴奶奶和她的一个学生共同创作的《钩编诗》,描述的正是她们那温馨有趣的课堂。
今年已经52岁的辛巴奶奶,
端庄大方、优雅知性。
自从辞职后,
她把家里收拾的越发精致,
处处透着生活小趣味。
还能有大量的时间,
陪伴爸妈,
带着他们去学做陶。
在今年6月份,
他们结婚55周年纪念日,
带他们去拍婚纱照。
她的古筝,
达到业余六级的水平;
做的衣服,
被亲朋好友连连称赞;
做得传统扯面地道美味,
被人邀请拍成了教学视频。
这些曾经被自己丈夫,
打趣的无用之事,
让她的生活,
真正丰盈而美好起来。
人生苦短,
想要灵魂轻盈,
不妨多浪费些时间,
在无用的美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