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毛线批发联盟

平安健康向4.0时代迈进,“渠道生态”找准长期增长方法论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要把今天的资源投入到创造未来中去。”

这句话之所以广为人知,是因为体现了“前瞻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思维管理方式。这一逻辑不仅可以套用在管理者身上,亦可适用于企业的规划和发展。

回头来看,平安健康自2020年年中启动全面战略升级至今已有一年,在聚焦渠道、服务、能力三大方向上,也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逻辑。

8月24日,平安健康(股票简称:“平安好医生”,1833.HK)对外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财报。透过财报基本面,我们看到,平安健康多项核心指标同步增长,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财报。

同时,这也算得上是平安健康在过去的一年里对全面战略升级的一次正式验收。

当下的数字健康已逐渐迈入深水区,资本也显得更为理性,要说服投资者用“理想”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仍然要看企业自身能释放多少价值。

其中,医疗服务收入同比增长50.6%,达10.67亿元;消费医疗进入疫情后复苏阶段,收入同比增长66.1%,达7.14亿元;在线商城收入同比增长28%至19.09亿元;健康管理及互动收入同比增长11%至1.29亿元。

根据财报,截至2021年6月末,公司累计注册用户数达4亿人,较2020年同期增加近5500万人,同比增长15.7%;公司累计咨询量超11.8亿次。截至上半年末的近12个月,公司累计付费用户数达3210万人,同比增长69.6%。

各项数据能够维持稳步增长,本质上是平安健康业务竞争力的日趋强化。当然,这也离不开行业本身释放的利好。

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数字健康领域已经开启发展加速度。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1年4月,全球数字健康领域共发生89起融资事件(不包括IPO、定向增发等),披露融资总额超过20.56亿美元(约133.11亿人民币)。

纵使业绩的稳步增长与大环境的利好分不开,但任何一家公司,若没有内在驱动力做支撑,即便是有再好的机遇依然很难抓住。这不禁让人反问,平安健康交出这份成绩单背后的标准答案究竟是什么?

透过财报,我们发现平安健康的医疗服务能力基本盘稳固,上半年这一业务50.6%的强劲增长也已经佐证了这一点。

就拿专科运营这一版块来讲,2021年上半年,除了聚焦皮肤科、中医科、妇产科三大专科,也在同步往眼科、儿科、内科、外科等多方向孵化。除自有医疗团队外,平安健康大力拓展外部医生资源,其中约70%来自于三级医院。名医工作室已上线超过450个,以“双医模式”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利用率,半年以来用户满意度超过99%。

基本盘之外,平安健康已经在渠道端形成了一个网格化生态,这也是交出上半年可圈可点成绩单的底层逻辑所在。

因为生态的力量在于,不再是单一渠道引流,而是在形成丰富的网格线路之后,可以通过各个端口进行流量导入,在内部形成正循环,并最大化的释放每一份流量的价值。由此,也可以反向赋能于医疗服务业务,助力平安健康基本盘搭建增长飞轮。

上半年,平安健康通过深入了解企业雇主及员工对医疗服务和健康相关服务的需求,根据各企业的行业属性、员工情况等进行产品专项定制。

根据财报,上半年,以私家医生为代表的企业健康服务产品获得了高速成长。截至目前,平安健康已经累计服务3800多家企业,覆盖近百万员工。

参考美国互联网医疗领军者TELADOC的商业模式。在2020年TELADOC的营收结构中,面向B端企业用户的在线诊疗订阅费用占比达78.2%。而平安健康作为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重要成员,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个天然的B端流量价值发掘地。

更为关键的是,通过企业渠道端,平安健康在打通B端客户的同时,亦可触达C端用户,在为C端用户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触达消费者需求。事实上,这就可以反向赋能于平安健康的产品定制。长期来看,也将有利于其实现用户的转化。

另一方面,针对目前互联网医疗价值链中的诸多难点和痛点,平安健康基于集团赋能的绝对优势加速探索“医药险”的融合创新。

尽管目前全国已有部分地区的部分互联网医院开通了医保支付线上结算,但却依然是极少数的。就拿目前领跑全国的广东来讲,截至今年4月底,广东仅有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20余家互联网医院可以享受医保支付线上结算服务。

这一行业现象推动互联网医疗玩家纷纷向更具有商业前景的商保领域发力,但痛点同样突出。因为互联网医疗平台与保险公司拥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不论是数据传输还是服务共享都很有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组织壁垒,要达成一致促成深度合作,并非易事。

但对于背靠平安集团的平安健康来讲,却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平安健康协同平安健康险从商保端切入,在平安健康APP上线了互联网医院商保直付功能,满足条件的用户可在使用平安健康APP提供的问诊服务及后续购药送药服务时,在其保额内享受免支付。

在这个过程中,以平安健康为纽带,将实现医、药、险生态的有效互动,让用户享受到无感化理赔服务的便利,并与平安健康有温度的一体化、一站式服务理念相吻合。

更重要的是,平安健康不断通过集团综合金融、保险端等多样化渠道进行获客。比如平安寿险重疾保单中增加了“臻享RUN”服务, 投保用户可以享受到包括私家医生、小病有陪护、术后护理等一系列增值服务;在平安健康险渠道推出“E生保”,在平安产险推出“药诊卡”服务,实现对渠道的持续拓宽、深挖。

也正是通过医疗健康会员类产品、体检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等方式,与平安集团金融业务深度结合,为集团高价值综合金融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并以最高效的方式引流,反向赋能平安集团“有温度的金融”的重要使命。

在平安“金融+生态”模式下,医疗健康属性天然与平安C端保险用户形成高粘性,使平安健康具有极强的金融生态吸引力,并持续打造出具有更强协同性、更高价值的“医疗+健康”服务。

而生态服务这张牌,将有望成为平安健康的又一核心竞争力,未来持续带动平安健康整体业绩的再增长。毕竟,在互联网医疗行业里,如果无法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即便是拥有再多的流量也是难以走向成功的。

目前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优质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虽说政策层面一直聚焦解决“看病难”等问题,但却也容易受制于一些行业局限。毕竟,平衡医疗资源亦或是对医生的培养均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

在科技等方面的赋能下,O2O医疗迎来了加速发展的契机。

通过O2O模式,可以形成线上、线下互补的医疗服务,比如线上可以进行健康咨询、产品与服务的选择等,使医疗资源、药品资源与信息资源达到统一。而在线下,平台可以接入辅助诊断治疗、健康管理以及医疗器械等不同领域的合作,从而形成真正的万家医疗O2O体系。

截至2021年6月30日,平安健康已在10个城市获得自建互联网医院资质,并已与205家医院达成合作共建互联网医院平台协议。

线下医疗生态建设方面,截至6月底,平安健康已有合作医院3000家,其中三甲医院占比超过50%,并通过自身流量,赋能线下药房完成履约,激发整个供应链的效率。目前公司已经合作药店16.3万家,远高于去年年底的15.1万家。

这些资源,无疑为平安健康在后续的O2O医疗探索中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

正如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方蔚豪所述,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涵盖的是全场景、全流程的服务。而之所以能够形成“生态”,关键的一点就是相互赋能、协同发展。

本质上来讲,这就是平安健康“从注重收入到注重服务的转变”理念的体现,随着服务由量变向质变的飞跃,也将推动平安健康的投资价值呈指数级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伴随《“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正式实施,“共建共享、全面健康”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主题。

据相关政策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面对16万亿的蓝海市场,如何找寻到更好的航线,平安健康已经有了自己的方法论。

目前,国内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病、慢性病等方面的医疗需求会提高,相应的,对医疗资源的使用和医疗费用支出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发展趋势是,“千禧一代”和互联网原住民“Z世代”群体的数字化基因深刻改变了他们的医疗行为和路径。过去被动、主要依赖线下、医生单向的医疗行为,已经被主动、利用高科技和线上工具、医患双向的诊疗行为所取代。预计到2030年,20-40岁年龄段的“千禧一代”和“Z世代”将占据人口比重的30%。

拥有强大数字化基因的消费者,在医疗行为和路径中,将更多地选择在线诊疗入口和购药渠道。这一行业发展趋势也在倒逼互联网医疗企业需要具备长期价值观。

为了持续坚定战略升级,平安健康在渠道、服务和能力方面都进行了大笔投入,虽然导致今年上半年出现8.79亿元的净亏损。但在平安健康此次业绩发布会上,管理层也再次给出了2024-2025年之间为盈亏平衡点的预期。

显然,随着行业步入4.0时代,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平安健康,需要坚持的依然是长期主义。

张磊有一句名言广为流传:“长期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价值观。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纵观国内外互联网巨头亚马逊、美团等,均是在前期持续的战略投入中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当前的互联网医疗行业早已由曾经的“单一产品/服务”比拼的时代,过渡到了“以消费者/患者为中心、服务健康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时代,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并坚持的过程。

未来随着平安健康在渠道端的继续深耕,以及注重服务的理念下,下一阶段的征程已胸有成竹,因为他已具备“注重服务+长期主义”的底层方法论。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要把今天的资源投入到创造未来中去。”

这句话之所以广为人知,是因为体现了“前瞻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思维管理方式。这一逻辑不仅可以套用在管理者身上,亦可适用于企业的规划和发展。

回头来看,平安健康自2020年年中启动全面战略升级至今已有一年,在聚焦渠道、服务、能力三大方向上,也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逻辑。

8月24日,平安健康(股票简称:“平安好医生”,1833.HK)对外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财报。透过财报基本面,我们看到,平安健康多项核心指标同步增长,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财报。

同时,这也算得上是平安健康在过去的一年里对全面战略升级的一次正式验收。

当下的数字健康已逐渐迈入深水区,资本也显得更为理性,要说服投资者用“理想”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仍然要看企业自身能释放多少价值。

其中,医疗服务收入同比增长50.6%,达10.67亿元;消费医疗进入疫情后复苏阶段,收入同比增长66.1%,达7.14亿元;在线商城收入同比增长28%至19.09亿元;健康管理及互动收入同比增长11%至1.29亿元。

根据财报,截至2021年6月末,公司累计注册用户数达4亿人,较2020年同期增加近5500万人,同比增长15.7%;公司累计咨询量超11.8亿次。截至上半年末的近12个月,公司累计付费用户数达3210万人,同比增长69.6%。

各项数据能够维持稳步增长,本质上是平安健康业务竞争力的日趋强化。当然,这也离不开行业本身释放的利好。

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数字健康领域已经开启发展加速度。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1年4月,全球数字健康领域共发生89起融资事件(不包括IPO、定向增发等),披露融资总额超过20.56亿美元(约133.11亿人民币)。

纵使业绩的稳步增长与大环境的利好分不开,但任何一家公司,若没有内在驱动力做支撑,即便是有再好的机遇依然很难抓住。这不禁让人反问,平安健康交出这份成绩单背后的标准答案究竟是什么?

透过财报,我们发现平安健康的医疗服务能力基本盘稳固,上半年这一业务50.6%的强劲增长也已经佐证了这一点。

就拿专科运营这一版块来讲,2021年上半年,除了聚焦皮肤科、中医科、妇产科三大专科,也在同步往眼科、儿科、内科、外科等多方向孵化。除自有医疗团队外,平安健康大力拓展外部医生资源,其中约70%来自于三级医院。名医工作室已上线超过450个,以“双医模式”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利用率,半年以来用户满意度超过99%。

基本盘之外,平安健康已经在渠道端形成了一个网格化生态,这也是交出上半年可圈可点成绩单的底层逻辑所在。

因为生态的力量在于,不再是单一渠道引流,而是在形成丰富的网格线路之后,可以通过各个端口进行流量导入,在内部形成正循环,并最大化的释放每一份流量的价值。由此,也可以反向赋能于医疗服务业务,助力平安健康基本盘搭建增长飞轮。

上半年,平安健康通过深入了解企业雇主及员工对医疗服务和健康相关服务的需求,根据各企业的行业属性、员工情况等进行产品专项定制。

根据财报,上半年,以私家医生为代表的企业健康服务产品获得了高速成长。截至目前,平安健康已经累计服务3800多家企业,覆盖近百万员工。

参考美国互联网医疗领军者TELADOC的商业模式。在2020年TELADOC的营收结构中,面向B端企业用户的在线诊疗订阅费用占比达78.2%。而平安健康作为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重要成员,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个天然的B端流量价值发掘地。

更为关键的是,通过企业渠道端,平安健康在打通B端客户的同时,亦可触达C端用户,在为C端用户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触达消费者需求。事实上,这就可以反向赋能于平安健康的产品定制。长期来看,也将有利于其实现用户的转化。

另一方面,针对目前互联网医疗价值链中的诸多难点和痛点,平安健康基于集团赋能的绝对优势加速探索“医药险”的融合创新。

尽管目前全国已有部分地区的部分互联网医院开通了医保支付线上结算,但却依然是极少数的。就拿目前领跑全国的广东来讲,截至今年4月底,广东仅有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20余家互联网医院可以享受医保支付线上结算服务。

这一行业现象推动互联网医疗玩家纷纷向更具有商业前景的商保领域发力,但痛点同样突出。因为互联网医疗平台与保险公司拥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不论是数据传输还是服务共享都很有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组织壁垒,要达成一致促成深度合作,并非易事。

但对于背靠平安集团的平安健康来讲,却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平安健康协同平安健康险从商保端切入,在平安健康APP上线了互联网医院商保直付功能,满足条件的用户可在使用平安健康APP提供的问诊服务及后续购药送药服务时,在其保额内享受免支付。

在这个过程中,以平安健康为纽带,将实现医、药、险生态的有效互动,让用户享受到无感化理赔服务的便利,并与平安健康有温度的一体化、一站式服务理念相吻合。

更重要的是,平安健康不断通过集团综合金融、保险端等多样化渠道进行获客。比如平安寿险重疾保单中增加了“臻享RUN”服务, 投保用户可以享受到包括私家医生、小病有陪护、术后护理等一系列增值服务;在平安健康险渠道推出“E生保”,在平安产险推出“药诊卡”服务,实现对渠道的持续拓宽、深挖。

也正是通过医疗健康会员类产品、体检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等方式,与平安集团金融业务深度结合,为集团高价值综合金融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并以最高效的方式引流,反向赋能平安集团“有温度的金融”的重要使命。

在平安“金融+生态”模式下,医疗健康属性天然与平安C端保险用户形成高粘性,使平安健康具有极强的金融生态吸引力,并持续打造出具有更强协同性、更高价值的“医疗+健康”服务。

而生态服务这张牌,将有望成为平安健康的又一核心竞争力,未来持续带动平安健康整体业绩的再增长。毕竟,在互联网医疗行业里,如果无法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即便是拥有再多的流量也是难以走向成功的。

目前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优质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虽说政策层面一直聚焦解决“看病难”等问题,但却也容易受制于一些行业局限。毕竟,平衡医疗资源亦或是对医生的培养均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

在科技等方面的赋能下,O2O医疗迎来了加速发展的契机。

通过O2O模式,可以形成线上、线下互补的医疗服务,比如线上可以进行健康咨询、产品与服务的选择等,使医疗资源、药品资源与信息资源达到统一。而在线下,平台可以接入辅助诊断治疗、健康管理以及医疗器械等不同领域的合作,从而形成真正的万家医疗O2O体系。

截至2021年6月30日,平安健康已在10个城市获得自建互联网医院资质,并已与205家医院达成合作共建互联网医院平台协议。

线下医疗生态建设方面,截至6月底,平安健康已有合作医院3000家,其中三甲医院占比超过50%,并通过自身流量,赋能线下药房完成履约,激发整个供应链的效率。目前公司已经合作药店16.3万家,远高于去年年底的15.1万家。

这些资源,无疑为平安健康在后续的O2O医疗探索中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

正如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方蔚豪所述,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涵盖的是全场景、全流程的服务。而之所以能够形成“生态”,关键的一点就是相互赋能、协同发展。

本质上来讲,这就是平安健康“从注重收入到注重服务的转变”理念的体现,随着服务由量变向质变的飞跃,也将推动平安健康的投资价值呈指数级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伴随《“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正式实施,“共建共享、全面健康”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主题。

据相关政策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面对16万亿的蓝海市场,如何找寻到更好的航线,平安健康已经有了自己的方法论。

目前,国内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病、慢性病等方面的医疗需求会提高,相应的,对医疗资源的使用和医疗费用支出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发展趋势是,“千禧一代”和互联网原住民“Z世代”群体的数字化基因深刻改变了他们的医疗行为和路径。过去被动、主要依赖线下、医生单向的医疗行为,已经被主动、利用高科技和线上工具、医患双向的诊疗行为所取代。预计到2030年,20-40岁年龄段的“千禧一代”和“Z世代”将占据人口比重的30%。

拥有强大数字化基因的消费者,在医疗行为和路径中,将更多地选择在线诊疗入口和购药渠道。这一行业发展趋势也在倒逼互联网医疗企业需要具备长期价值观。

为了持续坚定战略升级,平安健康在渠道、服务和能力方面都进行了大笔投入,虽然导致今年上半年出现8.79亿元的净亏损。但在平安健康此次业绩发布会上,管理层也再次给出了2024-2025年之间为盈亏平衡点的预期。

显然,随着行业步入4.0时代,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平安健康,需要坚持的依然是长期主义。

张磊有一句名言广为流传:“长期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价值观。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纵观国内外互联网巨头亚马逊、美团等,均是在前期持续的战略投入中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当前的互联网医疗行业早已由曾经的“单一产品/服务”比拼的时代,过渡到了“以消费者/患者为中心、服务健康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时代,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并坚持的过程。

未来随着平安健康在渠道端的继续深耕,以及注重服务的理念下,下一阶段的征程已胸有成竹,因为他已具备“注重服务+长期主义”的底层方法论。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