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毛线批发联盟

黑匣子难以寻找,为何要用它储存飞行数据,而不是直接传回地面?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东航MU5735因不明原因坠机,非常痛心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但让所有人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事故也很有必要。

其中黑匣子是了解事故原因的关键,就在我写文章的时候,其中一个黑匣子终于被找到了。

黑匣子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记录驾驶舱中机组人员语音的驾驶舱话音记录器,另外一个是记录包括时间、高度、速度……等至少88项飞行相关数据的飞行数据记录器。

由于被发现的黑匣子已经严重损毁,目前还不确定这个是飞行数据记录器,还是话音记录器。

其实,并不是只有这次东航MU5735的黑匣子难以寻找,而是几乎所有失事飞机的黑匣子都很难找到。

比如2009年6月1日法航447事故,它的黑匣子足足花了2年时间才找到,通过读取黑匣子的数据,最终证明飞机事故是因为飞行员失误导致的。

毫无疑问,作为现代飞机飞行必备的重要工具,黑匣子肯定有自己的定位系统,包括在水下都可以发送定位信号。

但是,大部分飞机事故发生后,存储单元才是黑匣子中唯一“幸存”的部分,而其它基本都会被损毁并失去功能,所以它基本无法发送信号。

现在的存储单元是一个固态存储板,所有的数据都保存在里面,而事实上黑匣子的主要使命也就是保证存储单元完好,其它都是次要的。

如果说飞机上什么位置最安全的话,那就是飞机的后排座位,有数据统计过飞机发生事故时,后排乘客生还的概率远高于前排。

事实上也是如此,在飞机发生事故的时候,尾部的损毁情况往往比头部更轻,而黑匣子就被安装在飞机的尾部。

除了安装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外,黑匣子本身也非常坚固,难以损毁。

首先是非常耐冲击和抗穿透,在3400G的冲击下不被损毁,500磅的钢筋从3米高的地方落下,外壳也不会被穿透;

另外,由于飞机事故往往伴随着火灾,黑匣子在1100摄氏度的高温下烘烤60分钟,内部的存储单元也不会损坏;

如果是在水下的话,被海水泡几个月也不会腐蚀,而且在6000米深度的压力下,它依然可以正常发送37.5KHZ的定位脉冲,持续30天。

但是,飞机事故的冲击力往往远超想象,所以即便是十分耐造的黑匣子往往也无法在事故中幸免于难。

所以,并不是不想保证黑匣子的安全,而是即便做了完全的准备,黑匣子也可能被损毁。

那么这就衍生出一个问题,既然黑匣子可能会被损毁,也很难寻找,为什么不把这些数据直接传送给地面呢?

黑匣子和我们的行车记录仪其实是有点像的,它也只能存储最近一段时间的数据,一般是25个小时内。

将飞行数据传输到地面,在技术层面其实是非常容易实现的,而且现在也已经部分在应用了。为了飞行更加安全,大部分民航客机每隔几分钟就会将自己的飞行数据传输给公司基地,以及发动机和机身的制造商,这样可以提前警示一些飞行风险,进而避免事故发生。

但是,事故发生往往是十分短暂的,所以这并不适用于传输事故时的数据,只能说在技术层面确实可以实现这种功能。

之所以没有去做,其实原因很简单,要将所有飞行数据实时传输到地面的话,成本会很高,因为数据量太庞大了。

当然,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就是正常飞行的时候不传输,只有在事故即将发生的时候才触动传输指令。

其实,现在有好几个商业化系统可以实现这种功能,但是还是成本很高,这种系统从硬件安装到后面的服务,每架飞机平均大约要为此多支付10万美元。

航空公司都是以商业为目的,他们总希望以最少的投资得到最多的回报,特别是飞机的飞行事故率这么低(每百万次飞行1.71起事故),他们没有理由去花这个钱。

除了成本之外,黑匣子也有一些优势,比如它的保密性比实时数据来得更好,根据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前主席吉姆霍尔的说法,黑匣子可以保证这是没有被篡改的数据。

而那些实时数据其实都是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数据确实不是很安全。

现在飞机黑匣子的相关技术其实还停留在上个世纪,而本世纪初唯一更改的就是让黑匣子多记录一些数据而已。

所以,未来飞机的黑匣子在技术层面肯定会被改进,这种实时传输数据可能就是未来黑匣子的一部分,那时可能就不用这样寻找一个黑匣子了。

民航客机没有降落伞,众所周知的理由是即便配备降落伞,没有经验的乘客也基本无法通过降落伞成功获救。

但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成本,因为要让有经验的乘客安全使用降落伞需要重新设计客机。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